2020年12月22日,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成立30周年工作推進會順利召開。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印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高瑞平出席會議并講話,北京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許強致辭,北京市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許心超主持會議。市基金委歷屆委員顧問,科學家代表,管理部門、區縣、依托單位、聯合基金合作單位、科技企業等機構代表,優秀項目負責人代表等參加會議。
劉印春在講話中指出,作為北京地區衡量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桿,北京市基金成立三十年來,堅持科學基金制,持續完善優化基金管理體系,創新基金支持模式,優化學科布局,擴大資助領域與經費規模,已成為北京地區基礎研究前沿方向的“指南針”、創新人才的“孵化器”和優秀項目的“儲備庫”。今后,北京市基金要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堅持自立自強,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做出“北京貢獻”,堅持聚焦鼓勵原創,加快推動前沿引領與學科交叉,堅持凝聚政府和市場多元力量,加快暢通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融合渠道,堅持優化創新生態,以改革激發更大創新活力。
劉印春講話
高瑞平在講話時表示,北京市基金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成為首都地區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在首都科學界享有盛譽,創新發展亮點很多。北京市基金資助體系日益完善,資助格局更加清晰,有力推動了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融合,完善了推進成果應用貫通機制。希望北京市基金下一步能更好地發揮科學基金在提升北京市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國家需求方面的獨特作用,為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有力支撐。
高瑞平講話
許強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正在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抓緊制定“十四五”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行動方案。下一步,北京市基金將按照“空間布局體系化、資金投入多元化、工作隊伍體系化”的工作原則,強化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青年學術帶頭人,推動市基金成為理念先進、特色鮮明、影響力突出的卓越地方基金,為北京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支撐。
許強致辭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秘書長王紅匯報了市基金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三十年來,市基金資助經費總額約23.9億元,共受理項目申請約10萬項,資助項目近12000項,平均資助率約12%,參與項目的科技人員超過60萬人次。2020年,市基金經費總規模超過4億元。面向“十四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將進一步推動前沿引領與學科交叉,進一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勇闖“無人區”,進一步暢通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融合,不斷提升市自然基金在首都科學界中的影響力。
王紅匯報
在“薪火相傳”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思深,北京腦科學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原黨組書記、第五屆北京市基金委主任楊偉光一同上臺宣讀2020年北京市杰青名單并寄語,北京市杰青項目負責人集體承諾,一定繼往開來、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潛心向學,銳意進取、敢為人先,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薪火相傳”儀式
隨后舉行了主題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做了《碳基電子技術發展的第一個二十年》演講,從碳基電子技術出發闡述科技創新的未來;清華大學教授魯白圍繞“新時期的科技創新”的主題,從新時期的中國面臨的新挑戰出發,重點闡述了新時期原創科學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重要性。兩位科學家圍繞前沿熱點問題和如何更好的開展科研工作做了精彩的分享,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贊揚。
北京市杰青展示
會前,與會領導參觀了2020年北京市杰青展示。會后,與會領導與項目負責人代表、企業代表等進行了座談,圍繞推動企業加入聯合基金、經費包干制、破除唯論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等話題展開熱烈的討論,為青年科研人員的培養和北京市基金、首都科技工作未來的發展提供寶貴的思路。